在与植物根接触时也能被吸收。
十五国家重点流域增加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和南水北调东线。但在近年的运用中,一些问题也浮现出来[6]。
为将水环境责任落到地市、规范城市地表水环境地理名和信息发布、强化公众监督、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力口强水污染工作,按照全面、客观、公平、规范的原则,原环境保护部予2017字下发《关予印发城市地隶水环境朦名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环办监测[2017]51号),生态环境部也于2019年下发关f印发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排名方案(试行的函(环办监测函〔2019〕452)按季度开展全3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水环境质排名《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緋名基于21项指标、以城,市水质指数(CWQI)为基础》对城市地表水环境H量状况和城市地表水水质变化程度分别进行排名,也分别反应城市地表水环境赞量灌1状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水十条》力度及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前成效,而从最初的方法测算到后期的实际排名,地表水质监测数据都是重要的基础,为提升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切实政善城市地表水环境威釐起到童耍支撑作用。溶解氧受海拔和温度的影响较大,部分高海拔地区饱和溶解氧的值也较低,评价时会造成与实际水质的不符。1.3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为倒逼各级政府加大水环境质量改善力度,从2010年年底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启动全国首个流域跨省(新安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流域省、省内跨市、甚至市内跨县的水体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此外,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每年都会形成100多份形式各异的临时性评价报告。检出限以下测值评价方法不明确。
也为达到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终极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各项指标浓度限值及相互匹配也存在问题,如氨氮和总氮的n至v类标准限值相同,而氨氮应为总氮的一部分,限值应低于总氮。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病毒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由于该季节自然条件适合于该病毒的增殖和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兽共患性病毒不仅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人,其中大多数是通过污染的动物性食品感染给人的。蚊、蝇、鼠类、跳蚤等可作为某些病毒的传播媒介,导致疫病流行,如乙肝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Larkin(1981)列出了人类因环境污染而感染胃肠道病毒的种类有: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细小病毒、乳多孔病毒和腺病毒等。参考资料: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与分析检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有些病毒虽然以前在本地区没有,但由于交通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开展,可从别的地区传人,当条件适合时,可发生环境污染和流行。1988年1月初,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的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仅在短短一周多时问内,就有约1.8万人发病。二、病毒污染环境的特点(一)污染和流行程度不同散在发生。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条。
贝类生物在肠道病毒污染的水中生活时,可将病毒粒子吸收人体内,浓缩肠道病毒。严重的不可逆病变往往预后不良,甚至造成死亡。目前,关于病毒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携带病毒的动物与健康动物相互接触后,使健康动物染毒,导致动物性食品的病毒污染,如牛、羊肉中污染的口蹄疫病毒,禽肉和禽蛋中污染的禽流感病毒。
②带有病毒的食品从业人员通过手、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在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对食品造成污染,如乙型肝炎病毒。③环境与水产品中的病毒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污染途径来源于污染源的病毒可通过各种途径污染空气、水源和食品。若食用未彻底清除病毒的贝类,极容易引起病毒感染。
此外,有些病毒携带者,多数处于传染病的潜伏期,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外排毒,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患者常常表现头痛、发热、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病毒侵害部位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导致机体功能的改变。这与病毒在外界发育所需的自然条件、传播媒介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安全性防范措施不同,地域性、自然条件等的不同,使病毒污染食品、水源等常常呈零星发生,各个污染在发生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的联系。大流行往往是流行性污染的进一步发展。一、污染来源与途径(一)污染来源一般情况下,病毒只能在活的细胞中复制,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
污染环境的病毒被人和动物吸收,并在体内繁殖后,又可通过生活用品、粪便、唾液等分泌物以及动物尸体对环境造成再污染,导致恶性循环。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却忽视了病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某些病毒对环境的污染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流行,往往造成某一传染病发生周期性流行。当人和动物摄入带有病毒的食品或饮水后,即可引起病毒性传染病。
1987年12月底~1988年1月初,上海居民因食用毛蚶中毒,引起了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就是由于甲型肝炎患者体内排出的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环境后,通过污水等排人海水或养殖场,导致毛蚶等水产品被病毒污染所致。若不能控制病情,由于病毒在肝细胞大量复制,导致肝组织变性,可转变为肝硬化。
大量的工业排泄物以及农药等的使用导致了环境的化学污染,但同时包括各种病毒在内的生物性污染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危害性。贝类浓缩海水中肠道病毒的能力非常强,当食用这些贝类时,如果加热不彻底,就会引起食源性病毒病。也为人类警惕病毒对环境的污染敲响了警钟。因此,人和动物是病毒复制、传播的主要来源。
当病毒对环境的污染呈散发性时,若安全意识不够,防范措施不当,当地当时的自然条件又适合病毒繁殖时,可导致污染流行。一般呼吸道病毒的污染和流行常常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常在夏秋季发生流行。
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污泥和污水中存留10天以上,可通过污染的蔬菜导致小儿患小儿麻痹症。(三)污染和流行常表现为地区性本地化。
无论何种病毒污染环境,一旦被适宜的寄主摄人,即可大量繁殖,继而引起相应的病毒病,对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中毒者普遍有恶心、呕吐、脐周疼痛继而腹泻、发烧及甲肝症状。
当某些条件改变后,周期性可能消失。如乙型肝炎病毒可导致机体患乙型肝炎,常常呈慢性经过,患者可表现出乏力、消化功能降低、厌食、消瘦、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2003年上半年,我国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非典型性肺炎经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努力,已经查明其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致病性很强,病毒通过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后污染环境,病毒颗粒可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极易被健康者吸人而感染,对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三、病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病毒是微生物中的一个类群,体积很小,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但是,任何食品、水源、空气等都可以作为病毒的运载工具,许多病毒病的发生都是食源性的。流行病研究结果表明,进食煮沸过的不洁毛蚶,仍有11.9%的人发生腹泻,6.05%的人发生甲肝。
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范围很广。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病毒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应加强对动植物进出口检疫的管理,防止外来病毒传入我国。有些病毒可在自然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